文学 >>> 文学 >>> 美国文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美国文学 小说相关记录23条 . 查询时间(0.218 秒)
第88届奥斯卡刚刚揭晓,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不负众望,凭《荒野猎人》中的“休·格拉斯”一角斩获影帝,结束了22年的冲“奥”生涯。这部根据美国作家迈克尔·庞克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19世纪一名皮草猎人被熊所伤并被其他猎人抢走财物抛弃荒野,经历痛苦奇迹存活后开始复仇的故事。据悉,中文版《荒野猎人》小说近日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
《冷血》作为“非虚构小说”的巅峰之作,其结合新闻主义和小说艺术的独特手法,对司法制度、犯罪现象等社会问题的抨击,以及对罪犯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被广泛研究。1967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后也受到极大关注。小说和电影作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在叙述方式、情节设定及表现手法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电影改编只有在忠于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加入创新,才能形成两种艺术间的良好互动。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的自传《说故事的人》成功地跨越欧美自传小说的艺术局限。本文从反文化霸权的历史叙事角度切入,考察作家如何在欧美文化霸权盛行的现代语境下,从印第安动态的口述传统中汲取灵感,以独特的自传体小说的创作风格和历史叙事来谴责欧美的文化霸权对印第安人民的戕害,批评欧美主流意识形态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与埋没, 从而达到重新书写印第安历史, 颠覆殖民话语及主流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的目的。
"何去何从"是美国当代女作家欧茨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从丹尼尔·贝尔的现代主义文化批评角度解读小说发现,小说女主人公康妮的人生经历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化强调自我,摒弃传统和崇尚非理性的特点;康妮的结局也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危机和走向后现代主义的开端。因此这篇短篇小说是一个现代主义文化寓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中表现出元小说因素和新历史主义对历史元叙事的质疑。首先,小说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突出了对自己的叙述的不确定和怀疑,让读者对整个叙述产生不信任;其次,作者在小说虚构世界中插入历史片断,并通过读者对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将小说虚构世界中的历史片断与历史事件的权威记述相比较对照。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达出作者对于历史元叙事的质疑,颠覆了主流白人社会对于...
马拉默德创作的几乎所有长篇作品中都隐含着对“父亲”形象和父性话语的重构。本文从希伯来文化角度探讨了马拉默德小说中“父与子”母题的诸种模式,阐释其历史演化轨迹和文化意蕴,认为马拉默德式的主人公经历了一条“寻父—叛父—弑父”的精神历程。
从19世纪初,人类开始喜爱故事小说。故事多年来都是以口述、字词或歌曲的方式一代传一代。通常故事都是以宗教或国家为特性创造出来的神话、史诗、传说及寓言。中古时期著名的故事如《一千零一夜》(A Thousand and One Nights)、《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Chaucer's Canterbury Tales)以及《薄伽丘的十日谈》(Boccaccio's Decameron)。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同胞》是她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其抒写“海归派”知识分子的发轫之作。本文以为,在《同胞》中,赛珍珠再现了两类中国知识分子——理论家和实践主义者——当面临抉择之时,是如何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寻找自己的根源和归属感的。另外,《同胞》也是最早对待美国华裔经历的文学作品之一。《同胞》再一次证明了赛珍珠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界定一下本文的标题。“无形”和“有形”首先指的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中国小说。本文将进一步指出,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她的这种态度又基于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是她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思考的反应。本文涉及的大多只是现象,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是希望本文能对了...
2008年1月28日的美国《时代》周刊评出了2007年度美国10本最佳纪实文学作品,名单如下:   1.阿兰·魏兹曼的《没有我们的世界》(The World Without Us)。本书思考如果人类悄悄地消失,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如同催眠术令人快乐地思索我们的星球的许多脆弱之处和它的令人乐观的恢复能力。   2.约翰·理查德森的《毕加索的生活:大胜之年——1917-1932》(A Life ...
19世纪美国小说家爱德华·贝拉米(Edward Bellamy)的长篇小说《回顾:2000-1887》(Look ing Backward, 2000-1887),沿袭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 培根的《新大西岛》等作品 开创的乌托邦小说传统,以虚构的笔法描摹2000年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在美国消亡,由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社会体制取而代之。1888年,小说梓行面世之后,旋即在美国风靡...
走近美国后现代派小说     美国  后现代派  小说       2008/1/23
 1961年问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揭开了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序幕。40多年过去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的热潮已经消失,但后现代派小说仍不断涌现。这种小说与马克•吐温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福克纳的现代派小说不一样,它们抛弃和超越传统小说和现代派小说的模式和技巧,构建了一种不注重人物塑造、不讲究故事的连续性、追求文本自我揭示、自我戏仿和玩文字游戏的元小说,并逐渐展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九六九年下半年至一九七○年,美国发生了战后持续最长的第五次经济危机,华尔街的大小资本家象热锅上的蚂蚁,惊恐万状,无可奈何地哀叹:美国进入了“困难的年代”,面临着“动乱的深渊”。这时,以写“社会问题小说”而著称的作家阿瑟·黑利,针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何去何从问题,及时创作了一部以汽车工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汽车城》。这本书在一九七一年年底出版后,即被列入当年畅销书目之一,并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在欧美...
库特·冯纳古特及荒诞派小说             2007/11/5
相信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荒诞、混乱、失去理性的世界,到处是恐怖,专制和疯狂,人类正陷入一个既无目标又乏意义的困境,无论是上帝还是英雄,不管是神学还是哲学都改变不了这样的状况……。这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风靡一时的荒诞观。作为荒诞派作家杰出的代表,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库特·冯纳古特,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感受和非凡的文笔反映了时代重大题材,曲折、有力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危...
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中最著名的片段是主人公踯躅于悬崖边上,面对同样痛苦的人生抉择,道出心中凄切:“活着,还是死去,这还是个问题.”哈姆莱特遭受精神棒击后,苦苦思索人生,欲以一念之差决定自己的生死存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重现了悲剧的这一幕.悬崖边的彷徨者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美国青年.所不同的是,悬崖是小说的象征,存与亡是精神意义上的抉择,而不是肉体的留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