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古人类学”相关记录358条 . 查询时间(1.89 秒)
和平文化遗址古人类用火历史找到新证据
和平文化 古人类 证据
2024/9/30
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变了古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是人类演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因此,旧石器遗址用火遗迹是早期古人类行为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定居化(Sedentism),是指人群逐步降低移动性,并最终在某个地方全年固定居住的发展过程。定居的生活方式通过集中开发固定区域内的资源,使单位面积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从而引发人类社会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层面的变革,并开启社会的复杂化进程直至早期国家的形成。现今,人类主要以定居的方式生活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陆地,甚至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区域,也常年生活着超过600万的人口,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平均海拔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发现完善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技术演化链条(图)
古人类 演化 旧石器
2024/8/9
2024年8月1日,国际地学类专业期刊《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团队联合汕头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对泥河湾盆地吉家庄旧石器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中更新世古人类技术特点与适应行为。
当哺乳动物深时演化遇上临床医学
哺乳动物 临床医学 内蒙古
2024/8/22
2024年4月,《自然》同期发表了两篇关于中国云南禄丰、内蒙古燕辽生物群的侏罗纪哺乳动物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哺乳动物最早的牙齿分化、中耳和颌关节的转化,涉及哺乳动物演化中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该研究引起了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
泛大陆是晚古生代-中生代时期地球上存在过的一个超级大陆,现在所有的大陆在当时都拼合成了一体。泛大陆形成于晚古生代,位于其东部边缘的华北板块在早古生代时期是一个“孤岛”,随后与塔里木板块发生拼合,并与泛大陆的主体相连通,但连通的具体时间一直存在争议。2024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俊课题组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
2024年6月26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显任在盖志琨研究员的指导下,在《古脊椎动物学报》发表了泥盆纪多鳃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在云南曲靖开展了大量的野外挖掘,在早泥盆世的西山村组发现了完整的“曲靖东方鱼”化石标本,研究认为“曲靖东方鱼”应归到坝鱼属,而非原来认为的东方鱼属或宽甲鱼属,其真实身份为曲靖坝鱼(Damaspis qujingensis); 同时,研究团队在云南曲靖...
中国科学院古DNA研究揭示高原西部古人群与高原内外部古人群的复杂互动历史(图)
古人群 历史 遗传
2024/5/25
2024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团队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合作,针对青藏高原西部阿里地区古人群开展了古基因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以Ancient genomes revealed the complex human interactions of the ancient western Tibetans为题,在线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王传超老师入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个人)(图)
王传超 五四奖章 古代人群 遗传学
2024/9/8
鸟类家谱被重写!物种大爆发证实在恐龙灭绝后(图)
恐龙 白垩纪末期 古颚类
2024/4/16
鸟类是恐龙的后裔,所有其他类群的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中走向了终结,但绝大多数现生鸟类的祖先却在短短不到1千万年的时间里,快速繁衍、分化出了非常多新的类群,堪称演化奇迹。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王传超教授合作发布北周武帝的古基因组(图)
王传超 北周 武帝 古基因组
2024/9/8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王传超教授在Science Bulletin上连发论文解析藏彝走廊和河西走廊人群历史(图)
王传超 Science Bulletin 藏彝走廊 河西走廊 人群历史 古代人群
2024/9/9
中国西北首次发现近无角犀化石(图)
无角犀 化石 古脊椎动物
2024/2/29
在17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早期,中国西北地区是怎样的生态环境?中国科学家最新在宁夏同心地区一处中新世早期地层中发现近无角犀新属种化石,命名为“同心近无角犀”,根据近无角犀化石在中国西北首次发现,科学家研究推测当地1700万年前仍然存在温暖湿润的环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大王伟团队在步氏巨猿绝灭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王伟 演化 环境 古人类
2024/11/18
2024年1月11日,英国《自然》杂志(Nature)刊发中外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首次揭示巨猿(Gigantopithecus)绝灭之谜。研究显示,这个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在距今20万-30万年前,因难以适应中更新世后期剧烈的环境变化,在我国华南地区最终走向绝灭。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王伟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副研究员廖卫为文章共同作者。
记者2024年1月19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组成的中外合作团队对山西朔州峙峪现代人遗址的最新研究取得多项进展,具体包括将峙峪遗址年代从原来的3.5万年左右向前推进近1万年,精确厘定为距今4.5万年,并确认峙峪遗址石器组合兼具东西方特色等。
轨道尺度亚洲季风驱动古人类非洲迁徙东亚获揭示(图)
亚洲季风 古人类 非洲
2024/1/29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气候变化研究团队敖红研究员和安芷生院士联合多位国内外专家,基于中国黄土的高分辨率亚洲夏季风重建、东亚古气候模拟、整合亚洲古人类遗址记录、古人类栖息环境模拟,对轨道尺度亚洲季风变迁与古人类从非洲迁徙到东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