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戏曲其他学科”相关记录1424条 . 查询时间(3.031 秒)
她把一生的情都融入了京剧艺术(图)
刘秀荣 旦行表演艺术家 京剧艺术
2021/11/1
刘秀荣是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她得王瑶卿真传,拜尚小云为师,受业于梅兰芳、荀慧生、萧长华、韩世昌、赵桐珊、程玉菁、华慧麟、方连元、萧连芳、林秋雯等。她兼收并蓄,青衣、花旦、花衫、刀马旦无一不通,代表剧目有青衣戏《孔雀东南飞》《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玉堂春》《奇双会》《王宝钏》;花旦戏《拾玉镯》《春香闹学》《小上坟》《豆汁记》《小放牛》《香罗帕》《得意缘》;花衫戏《白蛇传》《秋江》《貂蝉》;刀马旦戏...
论古今曲艺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图)
曲艺作品 女性形象 意义
2021/11/2
徜徉于中国曲艺的古今人物画廊,我们可以看到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刘兰芝、王昭君、祝英台、孟姜女、白素贞、王二姐、王宝钏、崔莺莺、林黛玉、晴雯、杜十娘、花木兰、穆桂英、江姐、双枪老太婆等,这些带着深刻历史记忆的名字和或悲喜交加或慷慨悲壮的感人故事传唱至今。
袁枚、俞樾的戏曲观及原因、意义探赜
袁枚 俞樾 戏曲观
2022/2/17
作为两位时代性大家,同为浙籍的俞樾生前已有将之与袁枚相比的说法。俞樾最为认可的是袁枚倡导的诗歌性灵理论,其性情、行迹乃至人生选择等也都或多或少带有袁枚影响的影迹。就戏曲而言,袁枚与俞樾都是在晚年进入戏曲活动的活跃期。袁枚诗主性灵,所评点的戏曲作品也多为性灵之作,认为戏曲创作应以情为圭臬,表达主体的内在情愫。俞樾亦强调“感人”是戏曲功能实现的关键,然更为重视的还是戏曲化民成俗的教化功能。袁枚和俞樾的...
梅兰芳的艺术追求与镜鉴意义
梅兰芳 京剧表演艺术 青衣 镜鉴意义
2022/2/17
梅兰芳在京剧表演艺术上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主要原因在于如下几端:一是与时俱进,出新求变;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三是随时请益,从善如流。而梅先生的从艺经历、学艺体会,也带给我们多方位的镜鉴:一是艺无止境,不满现状,刻苦钻研,深切把握人物特点,才能将“人”演活、演真,让所塑造的人物立于舞台;二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将演戏作为一项事业而为之奋斗终生,工作的动力来自于他对艺术的高境界的无限追求;三是...
中国传统戏曲的隐喻翻译 ——以许译昆曲《牡丹亭》为例
昆曲 中国传统戏曲 隐喻 《牡丹亭》
2022/3/8
昆曲又称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种类之一,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昆曲艺术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昆曲《牡丹亭》在其面世的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不仅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更是早在17世纪就出现译文,开启了其对外传播之旅。昆曲剧本的翻译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其语言的韵律严格、典故繁多、修辞手法运用频繁等原因,全译本并不多见。在这些译本...
2019年,戏曲学的研究继续稳步推进,清传奇、杂剧和清中后期至民初的地方戏曲、俗曲等相关文献得到较多的整理与出版;对戏曲史的研究也相应聚焦于这一时段,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变化;对新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的书写提上日程;戏曲艺术体系、美学体系的建构亟需突破;对戏曲剧种和少数民族戏曲的研究得到较多关注,但仍有待加强。戏曲研究应该保持研究领域的开放性、平等性和方法上的综合性、贯通性,积极培育青年研究者。
戏曲美学是中国民族美学的一个分支,具有民族美学共同的特点,与西方戏剧美学有相通处,更有显著的不同处。具体表现在它的范畴不同于西方戏剧美学的范畴。戏曲美学范畴是怎样形成的?作为观念形态,它受中国哲学的统领;但哲学观念太形而上,如“道”“气”等范畴没有直接进入戏曲美学。而比戏曲艺术成熟得更早的姊妹艺术如音乐、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的美学范畴却有很多为戏曲美学所吸收和借鉴。近代以来,西方戏剧的美学观念输...
考察“洪武赐曲”之说的来源,发现其本身矛盾、信息模糊之外,同时也与明初的礼乐制度、军事形势以及明太祖对戏曲的态度相抵牾。换言之,无论是从礼乐制度史、戏曲文化史的角度,还是从史源学的角度审查“洪武赐曲”,此说均无法获得任何有效的信息支持,亦没有得到同时代前后其他曲家的“追认”或“传袭”。不过,此说出现在正德、嘉靖间,而此时戏曲的外部环境较明初几十年前,已得到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南曲的社会地位逐渐上升;...
京剧流入云南始于清末,真正扎根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此时大批京剧班社进入云南,竞争激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有的班社进行了重新整合。本文着重梳理云南(主要是昆明地区)历史上京剧班社的演出及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班社格局的变迁及其成因。
在清代京师各种说唱艺术都相当繁荣的发展环境中,子弟书的演唱经历了书斋—书社—节会—书场—瞽人演唱的发展和流变,是一个逐渐兴盛起来,而后又走向衰落的过程。子弟书的演唱在书斋中是八旗子弟的情致,在书社中是他们的修养,在节会中是他们的骄傲,在书场中是他们的尊严。子弟书的演唱是在八旗群体内部和京师市民社会两个领域中展开的。
民国时期,随着戏曲赴日公演的展开,梅兰芳及其所代表的戏曲传统在日本的认知情形,经历从争鸣、辨析到相对固定的经典化过程,同时,又因东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出现过短暂的反复。赴日公演评论中突出且有别于西方评论的“戏画一体论”,通过乾隆院画、古月轩瓷画、宋徽宗院画、恽南田画、南宗画等作为喻体的具体指涉,从一个跨领域、更整体的视角表达出转型时代东亚艺坛对于传统寻证的特殊焦虑以及某种寓于感官和形象的独特表达策略,...
《大戏考》的学理性与当代意义
《大戏考》 “国语” 戏曲史 “音配像”
2022/3/8
20世纪20—40年代,是唱片发行的黄金岁月。以上海为中心,有“百代”“胜利”“大中华”“高亭”“蓓开”等七八家公司。各商家还应时出版了汇集唱词和歌词的《大戏考》,又称《戏考大王》。《大戏考》与唱片匹配,洋洋七八百页,有多种版本。它不但拓展了音乐和歌唱,也拓展了戏曲的唱念。梨园界行里人往往视“看戏”为“听戏”,迎合了唱片的流行。
探索中国传统戏曲外译新路
传统戏曲外译 文学 传统演出 外文演出
2022/3/8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对具有重要艺术价值、蕴含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戏曲进行外译,成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绝佳窗口。截至目前,已有不少译者对传统戏曲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译介,研究者也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然而,现有的传统戏曲外译作品和研究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其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对外传播。例如,翻译内容多囿于少数经典剧目,翻译成果多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呈现,用于演出的翻译成果较为匮乏,不同...
“攒十字”的曲艺禀赋
“攒十字” 诗歌 曲艺 新诗体
2022/3/8
挚虞《文章流别论》云:“诗之流也,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十言”并不在列。但是,文人好奇,或谓李白《飞龙引》“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是十言,或谓长孙无忌《新曲》“阿侬家住朝歌下早传名,结伴来游淇水上旧长情”是十言。他们大抵都以十言诗为罕见。其实,在民间说唱曲艺中,自有一种成熟的十言体——“攒十字”,只是不为主流文人所关注罢了。
非遗剧种保护的“拖带”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遗剧种保护 拖带
2022/3/8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两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度”。其中,作为非遗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戏剧,对其相关保护策略的研究也方兴未艾。但仔细考察却可以发现:很多相关研究还存在弊端,较难用以指导非遗保护的实践。基于此,及时推出既可复制推广又能具体操作的保护策略,无疑是目前非遗剧种保护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