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美学原理 中国美学史 东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 西方现代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艺术美学 技术美学 美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美学相关记录1435条 . 查询时间(3.859 秒)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学”(Aesthetics)概念假道日本译入中国,由此开启了现代中国美学的建构之路。而在这条漫长曲折的路上,始终伴随着对西方美学经典的译介和接受,从20世纪前期和中期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等德国古典美学著作的翻译,到新时期对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等存在主义现代美学著作的翻译,再到近年来对艾尔雅维茨、韦尔施、卡特、斯佩克特等当代美学著作的翻译,可以说,“从西方美学经典的学习,到...
“悲”,不仅是一种日常情感,同时也是一种审美范畴。在西方传统中,有“悲剧意识”这一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使观众产生怜悯与恐惧从而达到净化作用。悲剧被视为一种审美的最高理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郑光磊的《环境美学浅谈》(1980)、黄浩的《环境美学初探》(1984)、齐大卫的《环境美学刍议》(1990)分别从环境美化、环境管理、人的价值实现等方面初步研讨了环境美学学科,余谋昌的《生态伦理学与美学》、杨英风的《从中国生态美学瞻望中国建筑的未来》(1991)、曼科夫斯卡娅的《国外生态美学》(1992)也从自然美对道德情感的激发、天人一体的文化精神、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以理论创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面向文艺工作实际,分析问题切中肯綮,引领当代中国文艺开辟出一个新的时代;将文艺的繁荣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体现着对中华文明本质特征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中华民族以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崛起的愿望。《讲话》涉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多个方面,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等命题的提...
依据不同时期汉学家中国美学研究的特点,我们将百余年来欧美汉学家对中国美学的跨文化阐释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上半叶以欧洲汉学为主,重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是欧美汉学家中国美学研究的开创期。20世纪下半叶以北美汉学为主,开始出现研究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成果,可视为欧美汉学家中国美学研究的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中国学者的加入极大促进了欧美汉学界学科意义上中国美学研...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用“假如生命是永恒轮回的”发出试炼,迫使所有人成为“小人”并在生存论意义上思考永恒轮回。尼采为这场试炼筹划了“虚无、粉碎、转化”三个结局,并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卷《幻觉与谜团》一章中道出了小人转化的机理。表面上,《幻觉与谜团》讲的是一个寓言:侏儒转化成的黑蛇被化身为牧人的查拉图斯特拉咬断,后者一跃而起,成为超人。实质上,侏儒对应虚无结局,并时刻伴有坠入虚无主义、成为黑...
“艺格敷词”是近年来颇受学术界关注的概念,始于对济慈《希腊古瓮颂》的研究,随后延伸至对多部文学作品的研究、对诗画理论的阐释乃至跨媒介话语系统知识学建构的探讨。不过,作为古典修辞术的修辞手段之一,“艺格敷词”的原初意旨似乎很少再包含在现代的相关研究中,对莱辛的经典艺格敷词作品《拉奥孔》的忽视或误读就是明证。探究莱辛如何理解“艺格敷词”的原初意旨这一问题,可将《拉奥孔》与莱辛的另外两部作品《汉堡剧评》...
奈格里的艺术批评工作打破了艺术与政治的界限。他提出的“活劳动”理论,既是马克思所谓劳动的潜能态,也是包含艺术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潜能态,意为人类实践内含的创构性和变革性力量。通过分析现代主义的发展现实可以发现,奈格里将艺术与劳动的总问题合并,并非仅受他左翼立场的局限:社会化大生产和意识形态机器给艺术自我立法造成的困境,导致艺术学科边界的无限拓宽;现象学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激进化演绎以及劳动的数字化转...
图像小说作为一种相对小众的文艺形式,与口述历史有着诸多学理与气质上的耦合,不少优秀的图像小说作品正是基于口述史转换而来。它既是根据口述史文本而展开的内容提炼、情节编排、形象创作与形制设计,也形成了一种图像证史的新表征和新解释。通过考察这些“画出来的口述史”,或可在图像、口述、文字的维度上,分析这种可视的叙事史所形成的面貌特征和创作要求,及其对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脉络的传承和口述历史学术理路延展的重要...
丝绸之路遗存丰富,是古代文明艺术、历史和文学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要资料,是探寻欧亚多文明间跨文化、跨地区交流的重要依据。其中的叙事元素更是为我们分析古代文明互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阐释可能。集中分析和介绍丝绸之路绘画遗存所见叙事方式及其特点,厘析既往研究所提出的多种图像叙事分类方法,尤其关注文本与图像、世俗与宗教绘画之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出丝路沿线的文明互鉴。
“静”范畴萌生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厚土壤,融汇了古代哲人对于生命本质与永恒时空的深沉思考。历代哲人于“至静”中寻求生命的归宿,以慰藉自由之灵魂。渐江山水画以其遒劲简淡的笔墨、举要删芜的章法,精妙地蕴藉了“静”之内涵。这种对于“静”的追求,既根源于中国传统思想在渐江主体意识中的渗透,也生发于其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所塑造的独特心境,置身自然至静,体味宇宙永恒,山水画成为他抒写性灵的重要途径。渐江山水画中的...
20世纪国画人物画发展所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精工与雅鉴之间的矛盾,两者的统一也构成国画人物画发展的基本进路。自宋代到清末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常为入雅鉴而放弃工、实。近代以来,引进西方造型观念与造型技术又对人物画提出“工”的新要求:从建立在解剖科学之上的求“准”,到以把握特征为基础的求“像”,再到借助透视、光线等视觉原理达到的求“真”,最后“工”被要求上升到一种基于准、像、真的“心理真实”表达。而“...
中国式审美即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审美取向和追求,其中蕴含着“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的宇宙观、生命观、审美观。在中国式审美的形成过程中,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哲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老子之“道”的体、相、用,到庄子之“道”的神、象、气,以至于魏晋提出的“传神写照”的艺术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心胸、“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共同建立了老庄之“道”与中国式审美的内在逻辑,完成了从哲学起源到中国特色审...
艺术定义不是哲学美学的独有偏好,而是艺术自我呈现的内在需要。梳理艺术定义的分期演变史可发现,艺术与美学具有不断变化的内在关联,存在着哲学美学中美对艺术的非难、“泛艺术”时期艺术与美的“含混”、“美的艺术”时期艺术与美的“同一”、“后艺术”时期艺术与美的“分离”等情形。从理论上探究艺术定义的具体特性,审视梳理艺术定义的发展脉络及其美学关联,对于艺术和美学的当代发展均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滥食野生动物现象背后存在一种审美观念,即野味偏好,它认为凡是野生动物吃起来都要比非野生动物更美味。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导致滥食野生动物现象屡禁不止。野味拜物教将野生动物异化成商品,借助幻象叙事将野味偏好合理化,使之在当下消费社会中流行起来。野味偏好既不符合生态学知识,也有悖于生态伦理意识,更不能满足生态健康诉求,遭到生态美学的严厉批判。野味偏好以消灭野生动物的实存为前提,而生态美学则关切野生动物的实...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