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戏剧文学”相关记录98条 . 查询时间(2.331 秒)
据搜集现存文本可知,以韩国为题材的中国现代戏剧共有24部,以话剧居多。剧作家之所以选择异域题材,源自其以韩国为殷鉴,意欲振奋民众情绪和斗争精神的创作动机,也是其民族身份认同基础上的国际同盟意识和对世界和平构想的体现,形象地诠释了抗日统一战线背景下中国现代作家的民族观、国家观与和平观。他们大量刻画誓死抗日的爱国者、革命家等民族英雄形象,既表达出对中国现实的失望与愤怒,又饱含其对中国出现民族英雄的渴望...
在“雅俗”与“新旧”之间:论翁偶虹编剧艺术之转折
雅俗 新旧 翁偶虹 编剧艺术
2023/3/3
深受京旗戏曲文化影响的剧作家翁偶虹注重剧本的舞台可表演性,与演员表演优势形成默契配合,建构了“循规出新”与“注旧入新”的编剧美学。他倡导剧本独立并借鉴评书等民间文艺样式,其三十年编剧活动呈现出从平衡“雅俗”到调和“新旧”的嬗变轨迹。从传统性、市场性与民间性三方面总结其艺术经验,对当下戏曲编剧创作具有重要启示。
“主位内聚焦—客位外聚焦”:叙事学双重视域中的傩戏
傩戏 主位—客位 双重视角 叙事学
2023/3/3
傩戏属于虚构叙事,表演与观戏之间无绝对界限。其戏场空间在横向上以傩坛为中心,具有发散性和开放性,同时在垂直配置上受到道教“三清、三界”的垂直配天说影响,形成一个多重虚构叙事世界,其中的神祇分属于不同的宇宙空间。观众在观戏时以多重世界构建的思维理解傩戏的空间结构,以矛盾律和排中律理解傩戏的故事情节;其认知行为分别以“主位内聚焦”和“客位外聚焦”为主要观察模式。“主位—客位”见仁见智,“内聚焦—外聚焦...
“少数民族戏剧” 这一术语在被提出之时,便暗含了概念上的争议与应用上的混淆。对少数民族戏剧释名的过程,也是梳理其发生与发展的学术史进程。少数民族戏剧在戏剧与戏曲的概念论争中得以定名;在题材、剧种等不同分类方式中,得以全面建构概念,凸显时代认知理念;在地方戏与民间小戏抑或以地方知识命名的本土文类中,得以呈现跨学科背后的多维视野与研究站位。从定名到释名,从概念分类到多学科观照,从学理性到实用性,对少数...
元杂剧《绯衣梦》叙事的衍变及其文化阐释
《绯衣梦》 通俗文艺 观念嬗变 文化隐喻
2023/3/3
元杂剧《绯衣梦》叙事的衍变体现了戏曲在不同社会历史情境中的意义生成与知识生产。20世纪初期,随着文学观念的变革,通俗文艺被纳入文学史的书写。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元杂剧亦引起广泛关注,并逐步经典化。《绯衣梦》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被“发见”。《绯衣梦》在社会民众与地域风俗等“地方性知识”的浸润下形成、演化,其故事情节寄寓了民众对社会的正义想象及生活中的善恶观念。《绯衣梦》从被发现到新中国初期,其叙事话语...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动员与族群关系——《国家至上》接受史(1940—1949)
《国家至上》 接受史 文化动员 族群关系
2023/3/10
抗日战争时期,由老舍和宋之的共同创作的四幕话剧《国家至上》一经发表,便由陪都重庆迅速传遍整个大后方,在战时甚至抗战结束之后的中国各地不断被传阅、排演和讨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该剧作为抗战文学的重要标志性作品之一,从起意、创作再到发表和排演,整个过程都是由当时中国回民最高抗日救亡机构“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和中国的汉、回、满各族知识分子合作完成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中的少数民族戏剧理论研究(1978—2000)
少数民族戏剧 中华民族共同体 理论研究 学术史
2023/3/9
1978年到2000年间,随着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域的拨乱反正,以及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和理论研究迎来了繁荣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并体现出以下特点:其一,全国范围内《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程的开展,为少数民族戏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资料,奠定了基础。其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多元,出现了一批...
老舍在旅美期间接受布莱希特的影响,且将接受布莱希特史诗(叙事)剧的影响因素带进了《茶馆》的创作。文章从戏剧创作运思过程、对社会矛盾的揭示、主题表达的哲理深度以及史诗剧叙事形式等方面将《茶馆》与《四川好人》进行比较,揭示老舍对布莱希特的接受与创新。《茶馆》和《四川好人》的先锋戏剧传播,具有独特的戏剧美学价值。
写意结构与“冷战”文化视阈——重读乌·白辛的《印度来的情人》
乌·白辛 《印度来的情人》 写意戏剧 冷战
2023/3/10
《印度来的情人》是赫哲族作家乌·白辛的最后一部话剧。在“十七年”时期,这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特别的作品,该作品溢出了当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题旨与规范,创造出写实与写意的双重意态,实现了戏剧结构的创新。同时,该作品还巧妙地将故事嵌入“冷战”世界格局之中并探索了超越“冷战”思维的可能,实现了对现实的深度介入。
戏仿与仿作:当代文学理论两个概念差异的阐释
戏仿 仿作 概念辨析 家族相似
2015/5/14
戏仿与仿作是西方文学理论中应用较广的两个概念。尽管同为超文形式与复合文本,但二者在仿文与源文本的关系、文本的语调、文本的修辞效果、仿文所模仿对象的范围以及在文学文类发展进程中的功能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尽管存在这些区别,但在当代文艺实践中,戏仿与仿作之间并没有绝对清晰明确的界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二者看做具有家族相似性的两个概念。
记瓦列里•彼得罗夫的游记《关于中国的书》
记瓦列里• 彼得罗夫 《关于中国的书》
2017/8/23
保加利亚生产世界独一无二的优质玫瑰油,也被称为“玫瑰之国”。20世纪五十年代是中保两国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交流最为活跃的时期,两国文学领域往来频繁,保加利亚作家瓦列里·彼得罗夫就是在那个激情年来访中国,对中国的记忆和热爱之情都记述在他的游记作品《关于中国的书》中。
李少春和他的表演艺术——关于京剧艺术发展问题的一次谈话
李少春 京剧 艺术
2013/6/9
杜近芳今天参加这个座谈会,我的心情很激动。我认为,少春同志可以算得上是一代大师。无论从艺术上或是从做人方面来说,我都深受教益。
少春同志选择演出剧目,有他自己的见解。做为一个艺术家,他的社会责任感很强,态度很严肃。他不胡唱,绝不演那些无聊庸俗的戏。他所着力表现的都是我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具有先进思想的人。
“花部”的兴起,是近三百年来中国戏剧历史演进中最突出的现象。“花部”固然是相对“雅部”而言,但花部的兴起并非即是“花部”战胜“雅部”。从社会历史层面来看,清初以来随货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商业性戏馆、满清历代帝王们的倡导、清中叶以来巨大的社会动荡以及流动人口的增加等,对花部的兴起都有重要影响。从内在的艺术特性方面来看,乾隆年间以来戏剧演出中普遍存在的花部多种腔调同存或花、雅合奏,有利于其争取不同趣味的...
戏剧是文学,戏剧是诗,这是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东方的戏剧学著作《舞论》都持有的一种看法。而作为世界戏剧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戏曲,则从字面意思与约定俗成的说法中可以看出曲是词之余,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主线,很多人包括大学里的文学史教学,都是从声诗即由诗到词、由词到曲这一文学传统来论述戏曲的。
再论现代京剧《曹操与杨修》
现代京剧 《曹操与杨修》
2013/2/22
2008年12月22-2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会、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京昆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尚长荣‘三部曲’观摩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