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物化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动物生物化学相关记录938条 . 查询时间(5.359 秒)
2024年5月22日,为响应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院内外60多家机构超过300位分类学专家共同编制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http://www.sp2000.org.cn)正式发布,全球用户可以自由下载使用。
2023年12月12日,Heliy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与蒋顺兴团队完成的最新成果。该团队研究了产自冀北热河生物群早期的第一件梳颌翼龙科的化石材料,建立了一新属种——华北克拉通翼龙(Cratonopterus huabei gen. et sp. nov),同时,探讨了包括这件新材料在内的大量翼龙的骨壁相对厚度变化及功能,并提出了全新观点。 热河生物群被分为早中晚...
家畜生理学与动物生物化学科目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招收畜牧学专业和兽医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畜牧学专业和兽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达到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的目的。
河北农业大学2024年硕士初试动物生物化学科目考试大纲。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猪病研究中心教授黄小波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研究论文。该团队首次系统开展了猪δ冠状病毒(PDCoV)结构蛋白的T细胞表位的鉴定及动物免疫评价等研究,研究结果为PDCoV新型表位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牛科动物是欧亚大陆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与较快的演化速率,对生物地层与古环境古气候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临夏盆地中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地层中,牛科化石丰富,为了解中国牛科动物的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系统总结了临夏盆地化石牛科动物的地层分布和演化序列,比较了中国北方不同化石地区之间的年代关系,讨论了临夏盆地不同化石牛科动物组合反映的古环境信...
2023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与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巴西国家博物馆等合作,在《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关于热河生物群翼龙研究的最新成果。该研究报道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热河群义县组的古神翼龙科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yixianensis)。 
肉芝软珊瑚属珊瑚种类多样、次生代谢产物丰富,一直是海洋天然产物学家研究的热点。扭曲肉芝软珊瑚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肉芝软珊瑚,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0年。中山大学苏镜娱教授及其同事从采集自中国南海的扭曲肉芝软珊瑚中发现了第一个西松烷二聚体,这也标志了中国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开端。在此之后,大量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细胞毒性、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剂、抗炎活性等)的西松烷二萜和西松烷二聚体从该...
2022年11月3-5日,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主办,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三所涉农兄弟高校共同承办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交流会在广州从化隆重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60余家单位、400余位专家学者、1.5万线上观众参与此次会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阎汉平研究员亲...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联合培养的在读博士师睿,在第十二届WCGALP国际会议(World Congress on Genetics Applied to Livestock Production,世界遗传学应用于畜牧生产大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基于牛奶中红外光谱数据预测奶牛个体氮利用效率》的会议论文。该研究对牛奶样品中红外数据进行分析建模,并对该数据用于预测奶牛个体氮利用效率的准确性...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ADS-CoV)是一种2022年来新发现的蝙蝠源冠状病毒,可导致仔猪严重腹泻、脱水和死亡。2017年,SADS-CoV由曹永长教授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分离并报道,随后该病毒从广东省蔓延到邻近的福建和江西等省份,对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通过溶酶体降解自身组分以达到维持细胞内正常生理活动及稳态的一种细胞代谢过程,在调控生命稳态和细胞生长发育中起到了重...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团队在The ISME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Dietary selection of metabolically distinct microorganisms drives hydrogen metabolism in rumin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具有耐粗饲性状的湘西黄牛为研究对象,应用扩增子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结合体外验证试验,揭示了反刍...
两栖动物作为从水中向陆地的过渡物种,在陆地环境中维持水的平衡颇具挑战性。两栖动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淋巴系统通过协调包括皮肤、膀胱和肾脏在内的参与水盐平衡和渗透调节的器官,加强水的吸收和储存、减少蒸发。然而,鲜有关于两栖动物皮肤分泌物中的蛋白质成分在调节体表水分平衡中的生理功能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与公共卫生防控科技创新团队对程序性细胞坏死的分子调节机制及其在对抗人畜共患病原感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文章在线发表在《细胞死亡与疾病(Cell Death & Disease)》上(IF=9.705)。
研究非人灵长类(NHP)动物的组织组成和功能对于了解人类自身的相关组织构成至关重要。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绘制出非人灵长类食蟹猴的细胞转录组图谱。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上,题为: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the non-human primate Macaca fasciculari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